客服热线:18556869891

从少林寺释永信事件看中国寺庙的品牌化营销?

2017-04-30来源:素食导航   

7月,河南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被一个自称“释正义”的人举报,称其具有双重户籍、非婚生子、侵吞少林寺财产等等“罪行”。对此,少林寺官网随后发布报案材料,要求查处造谣者,而释永信则表示“不辩解脱”。随着“释永信事件”的升温,大众媒体逐渐把此次事件推上了中国寺庙和商业化的高度。而寺庙本是一处清修之地,为什么又与名利牵扯不清呢?
“名”与“利”向来与佛法无缘。但是近些年来,以少林寺为首的不少寺庙纷纷开启了它们的商业化之路,短短十几年间名利双收,这无疑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思维观和价值观。什么推动了寺庙的商业化?寺庙如何商业化操作和品牌化运营?寺庙的商业化又对寺庙以及周边带来了什么?

妄谈还是事实?寺庙商业化探索

报道往往夹杂了大量失实的数据和分析,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偏差和误导,再加上评论者或者媒体人的主观意识,大众往往得不到真实的结论。而真相须建立在客观的、数据的、逻辑的分析之上的,本节将主要针对“中国寺庙是否正在商业化,如果有,有多少正在商业化”做一个客观的的分析和解答。

1、中国寺庙现状

8月16号,中国佛教协会公布了一条名为“中国寺庙近80%没有完全商业化”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明了在中国目前现存的32600座寺庙中,汉传佛教商业化比较严重,但是整体形式近80%的寺庙没有被商业化,商业化的寺庙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和河南、四川、浙江等一些佛教文化古城。换句话说,中国有20%以上的寺庙都被商业化了,总数量在6500座以上。

据悉,目前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都被地方政府及国企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在股市上市十几年,国有独资的九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普陀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积极推动控股企业上市,五台山旅游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两年前宣布暂停上市,但有传言称仍在时刻准备中。

以下是几家著名寺庙的相关报道:

(1)少林寺:少林寺虽然不直接参与门票的管理,但是却能得到30%的门票收益;香火钱也是少林寺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有人爆料少林寺的最高一柱香可以卖到10万元,这正是抓住了游客的心理。

(2)法华寺:北京佳士凯国际拍卖公司于2011年6月份声称,将于2011年7月28日在北京举办“中国首场寺庙冠名权拍卖会”,这场拍卖会的拍品非常特别,是杭州最著名的寺庙---法华寺的两个冠名权。可见法华寺似乎想把自己的招牌产品化了。

(3)法门寺: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鼓吹下,曾有意上市的法门寺成为了产品化的样本。从法门寺文化景区入口开始,一直到合十舍利塔内,各种售卖开光宝物、手链、佛珠等纪念品的摊点几乎无所不在。延佛光大道10尊大佛,每尊佛像的供养价格都高达千万,而这只是各种价格高昂的供养中的一种。合十舍利塔前的请香处,一盒香的售价也高达199元,另外赠送一盏莲花蜡灯。同时在合十舍利塔内, 还有其他诸如解经、抄经、供养佛灯等项目。无处不在的还有一个叫“陕西法门寺慈善基金会”的组织,在景区每一尊佛像前面的功德箱上,都写有“陕西法门寺慈善基金会”的字样。合十舍利塔前,这一组织的工作人员不间断地通过广播向游人宣传:“开光宝物,捐款回向,只要您捐一百元善款,现场为您刻功德碑留名,同时还有一件开光宝物会送给您,大家都可 以过来了解”。

2、中国寺庙商业化诱因

商业化就是把原来不赚钱的事物变成了赚钱的产品和服务,而商业化变革我们也可以根据PESTEL分析模型找到其诱因。

(1)社会因素:社会的构成要素是人,人的整体决策决定了社会发展动向,而一个国家的人就是集体决策的根本。分析“人”我们可以借助Hofstede的文化维度分析模型来确定其集体本质:

从图中不难看出,中国人容易崇拜权威、重视家庭、喜欢安定的无风险的生活。这也是佛教在中国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佛教的教义劝人向善,素来有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之说,但是在中国本土道教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在初始教义的基础上,佛教融入了道教元素,人们逐渐相信求神拜佛可以驱灾辟邪,保佑一家平安,刚好契合大众需求,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佛教是符合中国人集体诉求的。

(2)经济发展: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人民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这时候人们更希望能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在这种影响下,中国人便把希望寄托在信仰上。同时,人们也愿意在自己的信仰上投入相当的钱财去获得保佑和心灵的慰藉。

(3)政策影响:有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宗教相关的旅游业,比如少林寺,少林寺的门票从80元涨到260元,这笔钱其实是被政府的园林管理处和旅游局共同收取和管理的,少林寺并不参与门票费用的流程。这很大一部分促进了寺庙的商业化进程。

(4)无相关法律限制:国家没有相关法律限制佛教的商业化。

(5)领导者决策:往往寺庙的方丈就是国家承认的“一把手”也即法人,一个领导者的决策往往影响着组织的长期发展。释永信是西南大学2006级的MBA学生,作为一个MBA的学生,有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从“钱”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信”。所以,释永信才能那么好地利用起少林寺那么好的一个资源去创造财富。仔细看一下,其实释永信每个决策都是一个商人在用他灵敏的商业嗅觉在运营一家不是盈利机构的组织。

(6)僧侣诉求:佛教“三宝”即是佛、法、僧,而僧人是确实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他们也需要吃饭穿衣,他们也会有自己利益的诉求。说白了,现在的僧人的工资和赡养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尤其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催生了僧人对于高质量生活的期望。如果寺庙仅仅依靠“三宝钱”是很难满足僧人和寺庙的日常开销的,在这种内部动因下,寺庙需要走商业化之路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来赡养僧侣和寺庙。

3、严谨的产品结构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商业模式再怎么变,寺庙还是离不开以“佛教三宝”为核心的业务群,我们可以划分业务板块如下:

4、品牌化传播

我们可以在少林寺身上找到很多品牌化的踪影。当然,这些促成品牌的手段有些是正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负面信息,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很多的负面信息其实被夸大了,下面让我们来客观地看一下少林寺和中国寺庙如何宣扬品牌。

(1)正面品牌价值传播:从1982年的一部《少林寺》电影开始,少林功夫便开始出现在全世界人们的眼睛里,也是从那时候起,少林寺初被认识,人们的印象中“少林=武术”。后来,在1998年少林文化公司成立以后,少林寺开始大批注册以与少林寺一切相关的产业,也是从这时候开始,释永信上台,他利用以前少林寺的影响力,打造新的周边关系,先后邀请胡锦涛、普京、奥巴马等国家元首以及李嘉诚、张士平等商界知名人士造访寺庙,为他们祈福,为国家祈福等。这时候,人们逐渐开始相信“少林寺=武术=赐福”,这就完成了一套诱导式信息传递模式。

(2)负面品牌价值传播:随着少林寺的商业化加快,内外部关系开始紊乱,信息控制能力开始变弱,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些少林寺的负面信息也开始传播开去,就像很早以前,“少林寺方丈袈裟门”“释永信豪车门”“少林寺开光门”等等;以至于前阵子的“释永信事件”,我们尚无真凭实据证明这个事件的真假,但是确实让少林寺和释永信“火”了一把,虽然这把火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温暖。

其实,不止少林寺,峨眉、法华寺、九华山等等寺庙纷纷在电影或者大众媒体中出现。综上来看,中国的寺庙往往借助了自身的历史价值和神秘色彩去博取广大受众的眼球,一些大型寺庙还会把自己的能力拆分,像运营SBU那样去进行品牌推广,就像少林寺会以大众最喜欢的的功夫入手,随后逐渐扩散到禅、药、影视、游戏等领域。

5、盈利模式

随着对寺庙产业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开始总结寺庙的价值链模型了:首先是购入:佛教用品企业,包括建筑、佛雕、建筑配套、佛教消耗品(香烛、佛灯、灯油等)。其次是产出:“佛法僧”产业。支持性费用:三宝钱(佛法僧)、周边产业人力资源成本、市场费用、公关费用。我们可以构图如下:

6、活力能力预测

既然寺庙已经形成商业化运作模式,那么它也将会像所有的产业一样,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会经历一个介入、增长、成熟、衰落的过程,如下图示。

(1)短期预测: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始朝钱看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面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是好事。首先,寺庙的商业化进一步满足了寺内僧人的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再次,满足了周边产业的扩张需求;最后,满足了政府方面的财政需求。人们也逐渐对佛教文化更加了解和赞同。

(2)中期预测:随着寺庙的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寺庙的内外部环境也逐渐复杂,寺庙的影响力迅速扩张,中华文化也被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但是,却有一些反对的和质疑的声音越呼越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仰要比金钱更重要。

(3)长期预测:红极一时的商业化寺庙经历了波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人们逐渐意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各界舆论压力进入高潮期,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来控制寺庙的商业化,商业化寺庙走到尽头,重新返璞归真。

(责任编辑:禅茶网chancha.net)
下一篇:

少林寺商业化模式分析

上一篇:

没有改不掉的恶习!(如来藏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