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较深的素食,最早可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某寺庙参加居士皈依仪式,跟着念一通“尽形寿、归于佛”之类的话语。末了,在庙里吃了一顿素斋,但对吃了些啥早记不清了,只觉得不吃那顿素餐,整个仪式就不算庄严,程序就不算圆满。
说实话,虽然参加了那场仪式,但闹着玩的意味更大一些,平时并没有虔诚礼佛,也没有一心吃素,还是该吃啥吃啥,最多清淡些,不讲究,不爱油腻罢了。记得有段时间单位附近开了家功德林,小小的铺面,于是经常去吃早餐,也就是一碗粥,一碟咸菜,听着录音机里的佛教音乐,倒也妙法其中,有那么点意思。其实去吃粥的芸芸众生真正念佛吃斋的很少,像我这样所谓的居士也在少数。只是有次闲聊之中,年龄大我许多的老板娘说起辈分,我竟可以算她的师叔,不禁对我肃然起敬,我不免感到有几分得意。
不过,素斋我吃的还是少。又过数年,大学同学聚会,早上到一寺庙吃素面。登高望远,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自有一番神清气爽,在意的是那种感觉,而那面的味道早已不重要了。
有位当年一起皈依的同学倒真的吃素了,人也瘦得精神。有次相聚,他提出要请我吃素餐,于是随他来到街上的一家素食馆,进去一看,哇!人还不少,这才知道这年头素食还是大有市场的。这家素食馆是自助餐,品种很多,这里挑挑,那里看看,来回走了几次,吃得够饱,当时味道也觉得不错,只是后来想想,这样的素食偶尔尝尝还行,要是经常吃,口舌肯定要“闹革命”。
又一次吃素斋,还是跟大学同学一起,看来我这辈子的素食离不开同学情结了。这次我决心仔细瞧瞧眼前的素食,一共十菜一汤,除了天然的蔬菜,用豆制品做成肉丝、肉片、肉肠等模样,或者红烧,或者清炒,有的味道还可以,销路不错,有的就不能恭维了,大家仅仅动了几筷子。
终于所有关于素食的印象瞬间得到了复活。除了同学相聚,这些年还是尝到过不少素食的,素食中的“荤菜”,离不开豆制品,鸡鸭鱼肉,莫不如此,工序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口味却不一定跟加工的难易程度成正比,有时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关于素食中的“荤菜”,神似可能更重于形似。所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需要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姿态。既然选择了素食主义,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能做成既相像又好吃的“荤菜”,那是最好,若做不成功,就不必强求,毕竟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