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与生俱来,血脉相连,不以贫富贵贱而改变,不以个人喜好厌恶而取舍,这就是亲情;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欲,不因季节变化而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而亲疏,这就是父母之爱。父母给了我们发肤之身,无私地把我们哺育,竭尽所能促我们成长!为报答父母之恩,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即成为我中华民族倡导的优良传统。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从远古看,孔子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唐玄宗还亲为《孝经》作注,《孝经》上讲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成为我们为人之子应尽之责;在近代,毛泽东也曾说过:“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可见从古至今,无论是圣人、明君还是伟人都将孝敬父母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
但是,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我们却常常以忙碌为由,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去关心、关爱我们的父母,对此他们并不作过多要求,而总是替我们找一些理由:孩子们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离家较远、生意上有应酬等等,其实这不过是父母在自己安慰自己!1999年春晚上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演唱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红了神州大地,也唱出了天底下众多家庭中两代人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情深意切,常在耳边萦绕……。“长大以后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的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郑智化演唱的《水手》让人倍感惆怅,更加增添了对父母的牵挂……,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的交流是越来越少,而随这时间的消逝,他们终将慢慢离我们远去!其实我们的父母他们多么希望我们能抽时间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和散步!但是我们却没有多给他们机会,常常用一个字“忙”无情的把他们小小的要求给回绝了!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看见父母健在时,我们常常觉得以后有的是机会敬孝父母,也许还会编造出这样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等自己有时间的时候再去花多的时间补上,等自己经济宽裕时再来加倍敬孝……。殊不知我们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生的煎熬后已经不断衰迈年老,就如同一只漂浮在海洋的老船,已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袭击!也许,还在我们都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会离我们远去,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好好孝敬和关爱他们了,往往在这个时候,留给我们就只有反省、懊悔与苦恼:有那么忙吗?为什么不多抽点时间来把他们孝敬?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没有享受到子女的孝心,就在孤寂和惆怅中离去!可惜世界上永远没有后悔药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留给自己的将可能是抱憾终身!
我们无法挽住最终生离死别的那一刻,但我们能做到努力扮演好生命赋予我们做子女的角色:
为人子,必须心存孝敬之心。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孝与不孝,每个父母只能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给子女的行为打分。“论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天下无孝子”,一个人是否孝顺,是否尽孝,只能看其内心里有没有孝道观念。也许,我们一些人或因父母爱唠叨、土气、落后而不尊重他们,或因过去事情的误解而记恨他们,这都会影响到他们对父母的态度。其实父母对子女关爱得多了,就会显得唠唠叨叨,迭迭不休…,我们对此不应该感到厌烦,而更应该理解“婆婆嘴、妈妈心”;无论父母多么土气落后,他们永远是你的父母;不管他们过去有什么不如你意的地方,至少他们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最大的恩情。因此,在和他们相处时应该顾及到父母的感爱,千万不能恶语相加,伤了他们的心!
然而,仅仅心存孝道,而不付诸行动,孝道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可以表达孝心时,要尽可能以行动表达,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在孝顺的行动表达上,我们一定要注意“孝顺”应以“顺”为先,切莫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到父母的意志之中,切莫简单地以金钱或物质来代替敬孝的责任,而要以顺父母的心思来做事情,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天伦之乐。
当然,也许有些人会以工作、生活、经济等条件有不允许来对孝敬父母的方式进行辩解,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每年的节气(春节、端午、中秋和父母的生日等)应尽力和他们渡过,让他们感受到浓浓家的气息和温暖;趁他们身体健朗时多抽时间陪他们去转转山,看看水;平日里多抽点时间和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最近有没有趣事,家里的亲戚们还都好不好,并时常掌握到父母的腰身状况…,如果真的实在很忙,也不要忘了给家中多打几个电话…。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腰身不再直立,母亲脸上爬满了皱纹;花台上的草树木已渐荒废,灰尘沾满了家中的地板和衣柜;父母煮饭菜简单而异味,记忆衰退的他们不愿出门…,他们就真的老了,此时就更需要我们去关爱他们!
善待我们的父母吧,父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在乎的亲人,记得常回家看看,让关爱和行动永远都不停歇……
相关视频资料请点击网址:
http://v.china.com.cn./zhuanti/node_7216597.htm
这是我们共同的平台,欢迎你回家,让我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一起践行,一起欢喜润众生!
收阅本微刊方法,点击右上角按钮,点查看公众号,可关注“素食公益”或者分享本文,或者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索“素食公益”或“ssgy521”添加,或直接“扫一扫”下方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