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中华民族有祭祖扫墓的风俗,用我们虔诚的心缅怀先人感恩现在。在这一天,饮食上应清淡,戒杀而食素,以积累福德,回向亡灵。全国各地的风俗小吃,也是一种纪念形式,小小的饮食,饱含内心的虔诚和敬意。
(清明果)
艾叶豆沙清明果
每到清明,浙江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这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是南方人在清明节比较钟爱的食物。
【主料】:糯米、大米、艾叶、豆沙
【制作步骤】:
1.糯米、大米按1比1的比例放入冷水中浸六小时;
2.艾草洗净放锅中沸水捞一下,后加入适量的碱煮1-2分钟连水带草捞出装盆冷却;
3.将艾草切碎放入浸好的米中搅拌均匀磨成浆压干后揉成面团(需加点水);
4.把面团在均匀分搓成乒乓球大小后做成皮子包上馅料;
5.上锅蒸15分钟即可。
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把清明果做成甜咸不同味道。
撒子,也叫环饼,一种用糯粉和面扭成环的油炸面食品。现在的馓子,用面粉制成,细如面条,呈环形栅状。酥脆香甜,口感好。每逢节日,则以此祭祖并互相馈赠。回族、东乡族也做馓子,配料、方法和汉族不尽相同。
【主料】:面粉
【制作步骤】:
第一步,揉面。把面团子放在面板上擀扁,首先动用小擀面杖,把它压开,动用大擀面杖想做面片一样,把它干成好大好大的一张面皮。
第二步,造型。先把面像做手工一样按最好的使用面积切好,剩下的边角料最后直接炸就可以不用管它。然后切开每一个,要注意合适的大小。
第三步,炸制。
清明食俗也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欢喜团,又名芝麻球,流行于江淮一带。先将糯米蒸熟,凉后弄散,再炒使之膨松,蘸以饴糖,使之成团,取团团圆圆之意。
【主料】:糯米500克,芝麻70克,面粉40克,红糖150克,糖精少许,香油适量。
【制作步骤】:
1.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l天,磨成细浆,吊干成团。
2.将吊于的粉团捻碎戚粉状,加进红糖、糖精、面粉混合均匀,加水擦匀搓透,饧好待制。
3.将浆团揉成条形,揪30个剂子,搓成圆形,投入芝麻盆里滚满芝麻。
4.香油入锅,烧至七成热时,将生坯入油锅汆炸。这时可用锅铲推散开,待麻团稍有漂浮时,可取铁捞箕,将麻团在锅边上轻轻按压,这样可帮助麻团膨起,压力可逐步加大,麻团可因此充分膨胀起来。但压力过猛过大,将麻团摁破,也炸不起来。一般炸至麻团外皮微硬,色呈褐红时起锅。
特点:色泽褐红,浑圆膨松,外皮焦酥,内里韧软,芝麻粘裹均匀,吃来甜香爽口。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 主料】: 朴籽树叶、米 、食糖
【做法步骤】:
1.把清洗好晾干的树叶和米舂捣成粉
2.加水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
3.放入蒸笼中蒸熟即可食用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主料】:小麦面粉、酵母、白砂糖、枣干
【制作步骤】:
1.酵母和细砂糖分别用水融化,加入面粉中,揉成光滑面团,放置温暖处发酵(大概40分钟左右);
2.面团发酵至2倍大,排气后等分为4份;
3.取一份擀成厚约1厘米的圆饼;
4.在上面放置4个红枣,注意中间间隔稍大一些;
5.将面饼对折,轻轻按压,放置一颗红枣;
6.再将面饼对折,整形,醒发20分钟;
7.放入涂油后的微波蒸笼,冷水起锅,中高火,18分钟,焖3分钟开锅即可。
自古以来,传统的祭祀习惯以三牲酒澧做祭品,三牲分为大三牲(猪牛羊)小三牲(鸡鸭鱼),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和人们对生命观念认识的提高,杀生以祭祀显然已经不符合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清明节,祭拜扫墓是一种追念,吃素也是诚心的表达,在清明节这天,冥想万物生命,惜福感恩。